明清兩朝帝王祭天、祈穀和祈雨的場所,是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祭祀建築,在 1998 年被列入世界遺產。雄偉壯觀的祈穀壇,快成為北京的地標了,雖然像公園一樣大的天壇不可能全部參觀完,但至少可以感受中國古代建築別有用心的神奇和了解祭天的儀式。
北京地鐵都要過安檢,不過我覺得很流於形式,安檢人員幾乎都沒有在看的...
北京城做為元明清三朝古都,城內尚存有天壇、地壇、月壇、日壇、社稷壇、先農壇,是古代帝王思想的體現,更是認為萬物皆有神,每逢節慶帝王需前往祭拜,因此祭拜比"帝王"更尊貴的"天"的所在,更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建築之一。
天壇建於明成祖朱棣(1420年),是明清兩朝帝王祭天、祈穀和祈雨的場所,現存建築多為清代時所修築,是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祭祀建築群。1961 年,天壇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8 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國家 AAAAA 級旅遊景區。
天壇佔地達 273 萬平方公尺,分為內、外兩壇,內壇由冬至舉行祀天禮的圜丘壇和孟春舉行祈穀禮的祈穀壇兩部分組成。兩壇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俗稱天地牆。內壇南部是圜丘壇有圜丘、皇穹宇。北部是祈穀壇有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由一條丹陛橋連綴兩壇,也是天壇建築的主軸線。外壇則為林區、並有祭祀附屬建築-神樂署和齋宮。
開放時間:旺季 08:00~17:30, 16:00 停止售票;淡季 08:00~17:00, 15:30 停止售票
門票票價:旺季 門票 15、聯票 34;淡季 門票 10、聯票 28
(旺季:4/1~10/31、淡季:11/1~3/31。聯票包含:門票、祈年殿、 回音壁、圜丘)
官方網站
古代帝王祭天時便是從紫禁城步行至西側齋宮,於祭祀前先進行齋戒靜心,不受外界打擾,祭祀於清晨五六點舉行,帝王必須先去具服台更衣洗手,接著去圜丘壇舉行一年一度的的祭天大典、典禮隆重繁複,除了獻上祭品之外還需演奏特定的樂曲。孟春祈穀時也是先去更衣,最後來到祈年殿祈求豐年,由東邊宰牲亭運來祭品,東西配殿主持樂禮,向上天祈禱五穀豐登。
天壇的東南西北各有一處入口,只有東門有地鐵站,最精華的參觀路線就是從中軸線由南往北走想像古時皇帝祭天的過程,或從北往南走,總共需 2~3 小時。若行有餘力可以逛外面的齋宮和公園。
自動講解機上有地圖(可惜因此就沒導覽手冊可以收藏),更先進的是他會感應你走到哪裡就開始自動講解,完全不用手按號碼,立意良善但...感應很差,常常已經過了景點才講解,或講到一半就跳下一個景點,但你完全找不到按鈕可以重聽,感覺有點悲劇。
祈穀壇
從官方網站引用祈穀壇的空拍圖,看起來很壯觀。祈穀壇外方內圓,四周有四道門,正中間有象徵天帝處理政事的祈年殿,壇前左右有主樂和執禮的東西配殿、正前方是祈年門,壇北有放置祖先神牌的皇乾殿,後牌位移至太廟。壇東邊是神廚、宰牲亭、七十二長廊等附屬建築。往南便是丹陛橋。
從東門進來後會先經過七十二長廊,總共 72 間,是祭祀時將宰牲亭的祭品送到祈穀壇的通道。
天壇公園有老人年票,許多老人來這邊下棋泡茶聊天,形成和其他觀光景點不一樣的畫面。
剪了第一段票,進入了祈穀壇最主要的建築,也就是最為人所知的祈年殿,也最常被誤會為天壇的全部,其實天壇可大的呢。
廣場很大,也超多人,現在看到的是西配殿和祈年門,西配殿裡展示中國古代祭天的程序和用品,東配殿則是介紹祭天的樂舞,兩個配殿原先都是放祭祀牌位的所在。
《周禮》、《禮記》中記載冬至祭天,祭祀場所叫做圜丘,夏至祭地,祭祀的場所叫方澤(正好符合天圓地方的概念)。一直以來天地是分祭的,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天是父、地是母,而改在冬至"天地合祀",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也仿照南京蓋了"天地壇"(也就是現今的天壇),天壇一開始只有祈穀壇這個建築,每年冬至在此舉行祀天禮,也因此現在的祈年殿原名大祀殿。
直到明世宗嘉靖九年改"天地分祀",在天壇南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地壇)祭地(剛好符合天南地北),大祀殿降為孟春舉行祈穀禮、五穀豐登的地方。並於嘉靖二十四年改用於明堂配享(供奉歷代先祖)的地方,並改名大享殿。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祈年殿依舊為祈求豐年的地方。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
祈年殿是直徑 32.7 公尺的圓形建築,總高 38 米,三重藍琉璃瓦(三層藍色的琉璃瓦片),圓形屋檐(屋頂邊凸出的裝飾是圓形),攢尖頂(尖的屋頂樣式),寶頂鎏金(最上方的頂是金色)。祈穀壇的祭壇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壇建在高 5.6 公尺的三層須彌座上。
祈年殿不用大梁和長檁,由 28 根楠木大柱支撐,數目排列和天象密切結合:中央4 根龍柱支撐上層屋簷象徵四季,中圈 12 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簷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層 12 根支撐第三層屋簷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中層和外層相加象徵二十四節氣,三層柱總共 28 根象徵二十八宿。殿頂的蟠龍藻井和四周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整座殿堂顯得十分富麗堂皇。
過了祈年門後是一條很長的通道稱為丹陛橋。橋面高出地面,但其實步行在上面感覺不出來,橋下還有一條東西向的通道。
從橋上回頭望可以看到祈年殿和兩側的配殿。丹陛橋上有三條石道,中為天帝走的神道,是大理石製的,右邊磚製為皇帝走的,旁邊兩側才是官員走的,古代連皇帝都必須赤腳步行,一步步往北登天參拜,顯示對天帝的敬畏。
丹陛橋連接祈穀壇和圜丘壇,長 360 公尺。它一改中國古建築中以建築本身形成虛的軸線的做法,利用有形的"橋"形成了一種實的軸線。這種做法,在宮殿建築中絕無僅有。
丹陛橋東側有具服台,皇帝祭天之前來這裡換衣服洗手脫鞋,現在則是給遊客租衣服拍照的地方。
圜丘壇
圜丘壇的空拍圖,一樣內圓外方的宮牆,四面各有櫺星門,中間則為被三層大理石砌高的圜丘。往北一小圈的殿堂是被回音壁包圍的皇穹宇,最後一到門則通往丹陛橋。
圖片來源http://beijing.cncn.com/article/82006/
皇穹宇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只有一層官帽子),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稱皇穹宇,正殿東西各有配殿,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坐落在 2 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
圜丘壇,俗稱祭天台,總共有三層,為每年冬至舉行祭天儀式的地方。明世宗嘉靖下令"天地分祀",因此在南邊新建一個圜丘壇,並且為了表示敬仰,圜丘壇直接與天接觸,沒有任何遮蔽(所以只是一個祭台,不像祈穀壇一樣有一棟建築好拍。)
1.從中間的天心石到欄杆,總共有 9 圈,第二和第三層也各有九圈,總共是 27 圈。
2.每一圈共有 9 塊扇形石,第二圈有 18 塊,依此類推,到第 27 圈有 243 塊。
3.第一層的直徑是 9 丈,為一九;第二層直徑 15 丈,為三五;第三層直徑 21 丈,為三七,這樣便把一、三、五、七、九的陽數全部使用了進去。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為 9+15+21 = 45 丈,除了是九的倍數外,還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雖然我覺得這些數字跟祈年殿與天象結合的概念一樣蝦,但不得不再度佩服古人的建築工法。
圜丘壇外有兩層圍牆,內圓外方,四面各闢欞星門一座。
喔對了,連階梯也是九階喔。
世界遺產的紀念碑在南門不起眼的角落。
無緣的宏源南門涮肉。其實原本有一天晚餐要吃什剎海店的南門涮肉,可是人排太多了,最後吃了東來順實在讓我好傷心。
南門的計程車都拒載我們到恭王府,我們只好自己坐公車,其實北京的公車也很方便,南門出來右轉就可以看到了,這次坐的是特 11 路,直達南鑼鼓巷。
呼,其實歷史建築超級難寫的,為了讓天壇的一切故事合理,找了一堆資料來參考,但也認識了一些明朝的歷史故事、建築的概念、祭祀的過程與演變,希望大家真的有看到這邊XD
更多北京五日遊
總攻略:行前準備(機+酒、網路、必載app)、行程規劃(必去景點+長城+世界遺產)、花費
北京必吃美食
Day 1:金山嶺長城-海底撈王府井店
Day 2:天壇-南鑼鼓巷文宇奶酪-鼓樓大街-姚記炒肝-煙袋斜街-恭王府-什剎海-烤肉季什剎海店-南鑼鼓巷夜景
Day 3:慕田峪長城-明十三陵-定陵、長陵神道-小吊梨湯
Day 4:頤和園-國家博物館-天安門廣場-東來順天安門店-前門大街大欄柵
Day 5:故宮-景山公園-四季民福烤鴨燈市口店-機場
(以上地圖點出大多觀光客常去的景點,彩色標記為確實吃過的餐廳走過的行程,灰色為備份餐廳,淡綠色為備份行程)
0 意見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