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比利時,在我們心中第一個想法好像就是巧克力最有名、第二個是鬆餅和啤酒,最後是尿尿小童,好像沒了,比對荷蘭的了解還少。 這次去了比利時有三個冷知識
1.奧黛莉赫本是比利時人
2.清朝來傳教的南懷仁也是比利時人
3.讓拿破崙一敗塗地的滑鐵盧位於比利時
在觀光比利時之前,還是先了解一下下好了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中文名源自1849年瀛寰志略(雖然我完全沒辦法把比利時的讀音和Belgin連在一起,叫布爾金還差不多)
比利時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地理位置與英國隔海相望。並接鄰荷蘭、法國、盧森堡、德國,戰略位置重要,被稱為"歐洲十字路口"。
國土面積3.05萬平方公(比台灣小一點),海拔最高只有694公尺,西部地形和荷蘭的窪地相似,中部東部漸升的丘嶺和接連德國。主要河流有:斯海爾德河和默茲河。
比利時是歐盟的創始國和北約的成員國(當初原本維持中立,但因為二戰被納粹打不爽就加入北約)
講完地理來講歷史XD...
羅馬時期(西元前到五世紀):羅馬人在萊茵河畔建立了高盧比利時行省Belgica。
中世紀時期與佛蘭德伯國(五世紀到1384):日耳曼的法蘭克人建立了法蘭克王朝,一堆大小封建諸侯國諸侯林立,在現今比利時的地區屬佛蘭德伯國。當法蘭克帝國分為東中西法蘭克帝國後,佛蘭德伯國的斯海爾德河以西部分歸屬西法蘭克帝國,以東部分中東法蘭克帝國(後來變成神聖羅馬帝國),但仍都屬於佛蘭德伯國的領地。
佛蘭德伯國(Vlaanderen,由日耳曼語低地"flauma"演變)為粉紅色最上方的位置,為比利時佛萊明語區的前身。
"Partage de l'Empire carolingien au Traité de Verdun en 843" by Scan made by Olahus
勃艮第與哈布斯堡時期(1384~1556):佛蘭德和勃艮第通婚(荷比第一次合併),所以比利時和荷蘭一樣變成勃艮第的一部分,勃艮第公國後來跟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通婚,哈布斯堡的查理五世又繼承了外公的西班牙國王,於是荷比盧變成了西班牙帝國哈布斯堡尼德蘭的一部分。
西屬尼德蘭與奧屬尼德蘭(1556~1795):後來北荷蘭七省獨立成立荷蘭共和國(荷比第一次分家)。剩餘南方七省繼續被西班牙統治,為"西屬尼德蘭"地區。但當哈布斯堡最後絕後,法國和奧地利都想爭奪西班牙王位爆發西班牙王位之戰,在1714年烏特勒支簽了條約,西屬尼德蘭分給了奧地利成為"奧屬尼德蘭"。
法據時期(1795~1815):拿破崙戰比利時,直到滑鐵盧戰役打敗後,1815年簽訂了維也納條約,因為怕把奧屬尼德蘭給法國會增加法國實力,所以荷蘭共和國和原奧屬尼德蘭變成了荷蘭聯合王國(荷比第二次合併)。
比利獨立(1830~now): 因為不爽荷蘭使用新教,也因為荷蘭人對待比利時人的不平等(強迫說荷語、公務人員數量不平等),想要併入法國(因為歷史上有很長的時間南比利時是屬於法蘭西),但聯合國怕法國太壯大,於是讓比利時獨立建國(荷比第二次分家),並找了一個德國貴族薩克森-科堡-哥達王子利奧波德一世來當國王。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比利時獨立、比利時歷史
眼尖的我注意到了上面掛的旗幟是豎的,查了一下發現不是掛反了,而是這是比利時的王室旗,如果有掛上表示國王在家,沒掛表示不在家。
比利時的政治運作是一個聯邦的模式,跟瑞士有一點類似。
比利時是一個聯邦國家依語言分為三個社區:
1.荷語區(佛萊明語)(佔總人口59%)
2.法語區(佔總人口40%)
3.德語區(佔總人口1%)
又分為三個行政區:
1.佛萊明(法蘭德斯)區(Flemish Region):為荷語區
2.瓦隆區(Walloon Region):為法語區+德語區
3.布魯塞爾-首都區(Brussels-Capital Region):為雙語區
政府分為三種:
1.聯邦政府(最大的政府):負責外交、國防等事
2.行政區政府(不同行政區組自己的政府):負責行政區事項,如土地、交通
3.社區政府(不同語區組自己的政府):管自己的語言、文化、教育等事。
北部的佛萊明(又稱佛拉芒)區是古時法蘭德斯地區,為佛萊明語社群(類似荷蘭語,古法蘭德斯語)的佛萊明人組成,總共分為五個省。
南部的瓦隆區為法語+德語社群,大部分講法語,只德語區的人講德文,也是五個省。
布魯塞爾-首都區是雙語區,雖然包圍在佛萊明區中一直也都是法蘭德斯的一部分,但因為首都的關係,崇尚法語的人比較多數現在講法語者多於講荷語者。
比利時分區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比利時行政區域
分區聯邦制典故
13世紀的法蘭德斯地區(Flanders)交通便利貿易興盛以紡織工業聞名,而講法語的瓦隆區 (Wallonia) 也是當時歐洲金屬冶鍊工業的重鎮。後來,拿破崙佔領法蘭德斯區後規定法語為官方語言,並且當時法國國力強盛,上流社會爭相學習法文,使得重視工業和原先就講法語的瓦隆區比較進步。
後來法德蘭斯及列日國(現今瓦隆區)併入荷蘭共和國,信奉新教的荷蘭除了推行新教和荷語和種種不平等待遇以外,荷蘭重商主義使得純樸農民無法承受,法蘭德斯農民仍認為法文比較高尚,因而排斥荷蘭人想要獨立,最後也如願以償的獨立了。
然而在二戰戰後重建階段,比利時的經濟發展開始向北邊的法蘭德斯地區轉移。以工業主的瓦隆尼因為礦脈枯竭,失去過去的競爭力。過去以農業為主的法蘭德斯區則日漸抬頭。比利時現今的大城也都位於佛萊明區,如布魯塞爾、安特衛普、根特、布魯日。兩區的矛盾和衝突使得比利時最後變成一個聯邦國家,各區享有自己的自治權。
然而在首都以法語為主的比利時,荷語人士一直覺得不甚公平,一直以來法蘭德斯區的居民都想要獨立,也有獨立運動。
參考歐洲獨立浪潮、比利時語族文化共同體與行政自治區之演變與現況
了解完一些比利時的事之後,回頭來介紹一下早上來布魯塞爾市區前經過的原子塔
原子塔(Atomium)
雖然長得很奇怪,但他也是成為布魯塞爾的一個地標了
一下車有一種來到巨人國的感覺,剛好今天一早天氣不錯,藍天都有映在球體上。
說真的沒有上塔看布魯塞爾市區是覺得有點無趣,不過就當作來認識一下特色建築吧,但我相信這是一個來一次就夠的地方。
下一篇介紹比利時的重頭戲-歐洲最美的廣場-布魯塞爾大廣場。
更多荷比十日遊文章請參考
[Go Dutch, Eat Belgium,2015](24)-荷蘭、比利時十日遊全記實
0 意見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