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在旅遊
就是在計畫旅遊
或是在懷念旅遊







[Go Dutch, Eat Belgium,2015](8)-Château Neercanne 城堡餐廳、聖彼得洞窟




短暫停留比利時又回到了荷蘭,在荷比邊境的馬斯垂克有一間很有名的在城堡餐廳--Château Neercanne,是一間歷史悠久的米其林一星餐廳。
車子一停在餐廳門口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懾住了,這是景點不是餐廳吧!爬層層樓梯後才能到達餐廳。

城堡位於在比利時Kanne地區和荷蘭馬斯垂克的交界。
荷比的地標很有趣,都會用圖示表示,這個表示我們要進入位於佛拉芒大區 Riemst 自治區的Kanne,是個城堡區。

城堡很久以前是羅馬人蓋的,後來毀於戰爭,1698年被這塊土地的領主再蓋起來,城堡前的花園風格是文藝復興期巴洛克式的花園和建築,後來城堡前的花園被世界遺產組織UNESCO列入保護。在1991年締結馬斯垂克條約,荷蘭女王宴請各國領袖的餐廳也在這裡。

資訊
餐廳有自己的酒窖,也有各種包廂可以提供婚禮或活動,從1957年開始被評鑑為米其林一顆星。
餐標:中餐€ 40,其他€ 79~€ 107
Château Neercanne英文官網
維基百科
Château Neercanne之米其林官網



菜單的正面,這應該是1698年城堡的原始領主。

米其林餐廳的來由是因為輪胎公司米其林長久以來都會派員工到世界各地出差,所以就建立了一套評分標準,可能因為真的很好吃,就變成了大家的指標了。然後每一段時間就會重新評分,如果表現不好的話星星可能會被摘掉。
順道一提,其實比利時是全世界米其林餐廳密度最高的國家。

這個菜單是客製化的,還有打上今天用餐的日期。

西方人習慣喝氣泡水,想說就來體驗一下吧,雖然還是不太習慣有一種鹼味(莫非其實這就是所謂的鹼性離子氣泡水哈哈)。

前菜:Tatar of salmon with rillette of "King crab" and vinaigrette of lemon
(鮭魚及帝王蟹肉沙拉佐檸檬醋)

Rillettes:是一種法國傳統美食,最常見的是用豬肉在豬油中長時間燉煮,壓碎後並調味。除豬肉外,雞鴨鵝兔魚都可以做成肉醬

由碎鮭魚及帝王蟹肉壓成餅很軟很好吃好像在吃沙西米,而且肉質綿密沒有過多的調味,可以吃到鮭魚原來黏膩的口感和蟹肉的甜。其實這道菜台灣偶而吃的到。旁邊的檸檬醋很開胃,好吃但沒有讓我印象深刻。

主餐:Angus beef with Madeira sauce
(馬德拉醬之安格式牛肉)

Madeira Sauce是法式棕色醬汁,由葡萄酒、洋蔥、胡蘿蔔、芹菜、肉汁高湯和香辛調味料濃縮三四小時而成
牛肉外面七分熟裡頭五分熟很嫩很好吃,不過馬德拉醬汁味道比較淡。我每次最愛的就是那兩陀白色的,馬鈴薯泥帶一些香料和檸檬調味,口感棉密。

點心:Valrhona chocolate dessert filled with a soft vanilla ceam and a Cointreau sauce
(法芙娜巧克力包香草奶油佐君度橙酒醬)
看起來小小一個,可是真的驚為天人,旁邊的君度橙酒醬汁有橙皮和香草籽,中間那一顆包在裡面的香草慕斯很柔很滑順,搭配巧克力絕配。
外頭的巧克力苦,是蛋糕的口感,裡頭的香草幕斯單吃就很好吃,再沾一點外頭的橙酒就變成酒巧克力。
一百分,大概是我這趟旅程最喜歡的一道菜。超級懷念,這家服務人員最自豪的就是他們的甜點。

發現歐洲的精緻餐點每道菜都是由很多特色食材組合,你可以輕易分辨有什麼東西,而且也可以吃出那個食材單一的味道,但把那些元素組合在一起入口卻不會衝突(台灣常常是有一個調味的主要味道,其他的東西可能是吃口感,可能台灣人的口味比較重吧)

三道式歐式餐點特色
1.上菜很慢,一道跟一道間要等半小時上菜,但之所以上這麼久應該是因為每一個部份都需要很多時間吧
2.只有供冰的水而且要而外付錢,有氣泡和沒氣泡,飲料要另外付錢
3.主餐份量都很少,通常是被甜點填(甜)飽,沒有被熱食灌飽的感覺
4.通常是前菜甜點比主餐讓我驚豔(可能台灣的主餐其實真的不錯)

吃飽後到處欣賞一下比利時的平原風光,往下是Limburg省的葡萄田,一直覺得這樣的場景很像"都鐸王朝"裡面的英國的風景,一覽無遺的平原和丘嶺的看起來就很舒服。
可能這裡比較靠近德國有點小山丘起伏,所以和典型的荷蘭風光又不太一樣

另一邊城鎮區,這個城堡當初就是被蓋來守衛(奴役)裡面的農民的,在中古世紀貴族通常會被分封到一塊地,農奴耕種餵養貴族,但貴族要負責保衛農民。

從廁所裡頭的大窗看出去。

城堡用餐區走出來有個小庭院,可以被用來辦party或婚禮之類的

在看一次城堡的全貌後,便往比利時前進了。

聖彼得洞窟(Caves of Mount St. Pieter)

聖彼得山,從荷蘭的馬斯垂克和比利時的林堡省的邊界,是古時候法蘭德斯(Flanders)和 瓦隆(Wallonia)區的界線。從山上可以俯瞰馬斯垂克市。

聖彼得山的山洞內被挖成一條條的通道被稱為"聖彼得洞窟"是一個馬斯垂克周邊的遊覽點,這個標誌是市區觀光局帶遊客來的集合點,聽英文的站左邊,聽荷語的站右邊

聖彼得洞窟 轉錄自荷蘭觀光局
從前馬斯垂克居民為取得石塊(Marl)作建材,挖掘聖彼得堡山而形成獨一無二的特殊景觀,洞穴牆上並且有許多當時挖掘工人所留下的彩繪壁畫,以及許多的古代生物的化石。18世紀末與二次大戰期間,聖彼得堡穴窟也曾作為市民躲避炮火的庇護所,林布蘭著名的畫作「夜巡(Night Watch)」戰爭期間都曾被藏匿於此。
聖彼得堡穴窟有超過2萬多條的通道,為安全起見,聖彼得堡穴窟的導遊都是經嚴格考試合格的。洞穴內的溫度大約都只有攝氏9-10度,所以參觀的旅客務必攜帶保暖之衣物,而冬天洞內的溫度則比洞外溫暖。洞穴內完全漆黑沒有任何光線請跟緊導遊勿脫隊。
以上是洞窟的簡介,就讓我們來看看有多神奇吧。

洞窟的入口很不起眼,導遊帶著兩盞煤氣燈,一盞他拿著在前頭領隊,另一盞請壯丁在最後壓隊,看導遊大步勇敢的邁進去。

但邁進去之後立刻就不見人影了..

這是現代的煤氣燈,是自動開關,但還是有濃濃的煤炭味,導遊強調裏頭路徑千千百百條,千萬要跟緊她,為了保護這些古蹟,洞裏頭完全沒有電力系統也沒有電燈,溫度只有9~10度,濕度可是90%以上(是說台灣冬天也都差不多是這樣啊),正常人差不多待24小時就會嗚呼,曾經有人跑進去之後,被找到已是白骨了。

導遊講著流利的英文(荷蘭人的英文超級流利),用煤燈照明給我們詳細的講解,洞穴裡有很多畫,那時候洞穴主要是為了挖掘建築材料--石灰岩,是一個很好的建築材料,荷蘭比利時地區很多建築都是用這邊的石塊

第二個功能是二次大戰的防空洞,躲在裡面敵人很難找到,這是一條空中快速道路(?),可以快速地跑到另一個出口。在二次大戰時,這裡好幾萬人居住在裡面。

石灰岩硬度很低,很容易在上面刻刻寫寫,因為躲在裡面無聊,所以洞穴裡有很多雕刻和壁畫--就像歷史那些躲在洞穴的人一樣,有的只是一名路人甲的塗鴨,但有的是那時候躲在裡面小有名氣的人的畫



這是古代挖掘洞穴工人如何開鑿的示意圖,先從天花板鑿出一個縫後,在往下開鑿直的和橫的平面,變成一個磚塊狀長方體(因為太大塊運不出去),然後鋸下來,用馬車運出去。所以洞穴內常會看到馬車刮牆壁的痕跡

鋸的磚塊大概就像這樣

這是洞穴的圖,在拿破崙攻打和二次大戰時這裡形成天然防空洞,所以駐在裡面的軍隊來把裡面路線圖畫了下來。兩萬多條的通道一不小心就會迷路。

(這張晃了,亮度太低不好拍)聖彼得山的外貌和洞穴的樣子。

洞內沒有任何燈光,只靠我們提著兩展煤氣燈,而且很涼,靠近煤氣燈可以感受到溫暖。

這是一個灶咖。大戰時期許多農民移居到地底,看的到床板、房間、爐灶、甚至還有養動物的飼養槽,而且為了活命還要定期出去呼吸新鮮空氣

經過了導覽人員兩個小時詳細的解說,真的覺得這個地底洞穴很厲害(聽說導覽人員要把全部兩萬條通道都背起來,而且還要非常有方向感),兩個小時出來重見光明的感覺真好,好難想像那時候為了逃難躲在地底吃喝拉撒的生活型態。


參觀完了聖彼得洞窟,要往馬斯垂克斯市區去了。

更多荷比十日遊文章請參考
 [Go Dutch, Eat Belgium,2015](24)-荷蘭、比利時十日遊全記實





關於嘻遊記

朝九晚五理工上班族,喜歡歷史地理更勝於物理化學,想把旅途中我見我思我聞都記錄下來,但文章產出速度永遠不及玩耍速度。 2017年去歐洲嘻遊,110天去了 13 國,發現自己最喜歡體驗不一樣的文化。
去過世界32個國家,決定走非貴婦也非窮遊的小資族路線,用各種攻略教你快速又簡單又省錢的安排 C/P 值超高的充實行程。

關於嘻遊記 Facebook Instagram Flickr

相關文章

0 意見 :

張貼留言